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沂南样本
脱贫攻坚之路不尽相同,也不可能相同,但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应该是相通的。位于沂蒙老区的山东省沂南县以发展红色旅游为引领、以弘扬沂蒙精神为动力,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发扬钉钉子精神,探索总结出的扶贫理念、扶贫模式、扶贫做法为红色旅游扶贫富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沂南样本再次证明,红色旅游扶贫富民大有可为。
沂蒙山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著名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重要战略基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同心协力、浴血奋战,熔铸和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和沂蒙红嫂精神的诞生地。沂南县总面积170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96个村居,95万人口。沂南县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红色故事数不胜数。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临沂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发展红色旅游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了沂南县在新时代发展红色旅游、弘扬沂蒙精神、振兴老区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沂南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制定出台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先后建成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蒙红嫂纪念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纪念馆、新立村红色研学旅行体验区、《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推出了党性教育、历史纪念、红色影视、研学体验等红色旅游产品,探索了一条以红色旅游支撑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发展路子。
聚焦脱贫攻坚,创新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模式
沂南县注重发挥红色旅游潜在的综合功能优势,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之一,统筹考虑,系统推进,在旅游资源丰富、贫困人口密集的区域,连片规划开发5处红色旅游集中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阵地,涵盖了60%以上贫困人口。探索出了以下五种红色旅游扶贫模式。
“一区带四员”模式(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为例)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近年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探索总结出一套“一区带四员”模式。一是土地入股当社员。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流转周边5个村的2060亩土地,村民每亩获年租金1000元,并在董家庄村和东坪村各流转土地300亩,打造金银花农业休闲园,实现村受益、户增收。二是景区务工当职员。依托沂蒙红嫂家乡文化产业园区党委,成立了劳务培训服务中心和红色旅游、群众演员、工艺品加工等13个旅游产业相关的合作社。采用“景区提供岗位订单、合作社提供劳动力名单、服务中心设置培训菜单”的“三单联动”模式,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也缓解了景区供需不匹配的用工难题,先后安置172名贫困群众在景区实现务工就业。三是穿上戏服当演员。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已拍摄260余部影视剧,累计雇用群众演员达到1.2万人次,其中贫困户3000多人次。四是售卖产品当店员。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大量稳定客源,景区内及周边开设店铺21个,发展农家乐25家,各种时令瓜果、小商品等摊位50余处,苹果、车头梨等采摘园15家,当地群众把原来不值钱的山楂、地瓜、山鸡蛋等土特产品售卖给城里的游客,“山货”受到城里人青睐的同时也身价倍增。曾经贫困落后的常山庄村变成如今集红色旅游文化体验、影视拍摄、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列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了景区周边5个村共1400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一地生四金”模式(以马泉休闲园为例)
马泉休闲园位于沂南县铜井镇马泉村,园区周边有4个省定贫困村、7个插花村,贫困人口1417人。沂南县引进山东吉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承包荒山,通过自有资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和县里整合农业项目进行支持等手段,大搞整山治水、植树造林,把昔日的荒山土岭打造成为一座集休闲采摘、农业观光、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园区。生动体现了新时代“沂蒙精神”,实现了“一地生四金”。一是土地流转获租金。马泉休闲园共流转周边村集体荒山、林地6600亩,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租金,流转村民土地616亩,涉及周边11个贫困村,202户贫困户。二是园区务工挣薪金。园区与周边村结对帮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分类指导,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到园区从事果园管理、果品加工、保安保洁、餐饮服务等工作。三是入社合作分股金。保泉、蒙泉等4个省级贫困村将上级200万元产业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