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强国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但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现有服务效能在满足广大群众实际需要上还有差距,亟待重视并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设施建设滞后与资源浪费闲置矛盾突出。城乡之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达标、功能室不齐全,部分建成的村庄文化设施日渐陈旧,由于群众平时忙于农活,举办活动数量少,文化阵地功能没有得分充分发挥。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一些文化体育设施使用不当或人为损坏,乡村文化站虽实现全覆盖,但实际开放率偏低,农村一些篮球场、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等长时间缺乏使用和维护,即便逢年过节搞场演出、打场比赛、放场电影,活动范围也极小,缺乏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存在“建而未用、挪作他用”的现象。
二是专业人才匮乏与传承后继无人错综叠加。基层文化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普遍缺乏文艺创作、展演、管理、培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有能力的文艺带头人和组织者,对民间艺人、业余文化骨干、文化热心人、文化志愿者等人才缺乏系统组织和专业培训,“不专业、不专职、在编不在岗”的问题较为普遍,不利于基层文化服务事业发展。基层城乡随着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加大发展,三馆一站均实行免费开放,工作任务加重,对技术要求更高,而专业人才紧缺,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工作需求。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文化人才流失日趋严重,皮影戏、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无法创造出较大的商业价值,逐步淡出人们视线,出现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现象。
三是服务内容形式与群众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致使农村文化主体缺失